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更胜一筹 (4 / 5)

态度傲慢、产品单一不够丰富等等。

就好像没有鲶鱼刺激的沙丁鱼,死于安乐,最后只能倒闭或者重组。

唐圆觉得国企不能彻底消失,那样私企没有制衡,会如脱缰的野马只求利润。

最好的方式就是国企私企互相制衡,让消费者从中受益。

当然,现实如何那也要看政策以及执行者如何了,治理不当,不管国企私企都会流出脏血,受伤的永远是消费者。

她笑了笑,轻声道:“郑同志,不够卖的有没有可能是铺货太少?”

肉罐头一个要一块多,在乡下肯定没市场,毕竟供销社的水果罐头五毛到八毛一个,乡下也没几个人买。

在城里也只有宽裕的双职工家庭偶尔会买几次,并不会时常买,大部分职工一个月就三十块上下,养一大家子人,搁啥买?

这不是年轻人结婚装门面的自行车、手表、回力鞋、纱巾那些,哪怕再贵再难买也要借钱凑票买。

肉罐头不吃也没什么。

所以这个时代的肉罐头主要市场还是国外,要想办法打开国外市场。

国外经济条件好的国家,那些中产已经开始注意饮食健康,追求原生态绿色无污染,你卖加了香精的浓香肉罐头,那他们肯定会排斥的。

要想卖给他们就要主打不添加防腐剂、不添加香精,纯绿色原生态,健康养生还美味。

生活宽裕起来的华国居民为了追求有机、绿色、原生态,能做到什么程度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。

当然这都是有时间段的,受经济状况影响很大。

做产品必须要时刻保持市场的敏锐性,让自己的产品尽可能贴脸,贴近消费者需求。

唐圆知道现在这些理念对马慧友他们来说太超前,他们意识不到,也没有这方面的思考,即便强行灌输他们也不会认可,反而觉得她多事。

毕竟现在的消费者地位太过卑微,只要有就行,好坏不论。

温书记却是想到了一些,这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。

现在的现实很矛盾。

一方面社会上各种产品都短缺,老百姓想买点什么都得辗转托人找关系。

另一方面,各大工厂效益越来越差,自己生产经营所得根本无法承担职工们庞大的福利,更别说自己赚钱对设备更新换代,只能贷款或者跟政府要补贴。

即便他们厂也欠了银行以及政府不少钱,并不能自负盈亏。

不说别的,就每天管职工吃饭对工厂财务都是很大的负担。

现在看起来工厂依然忙得热火朝天,一派欣欣向荣,可温书记知道不敢细算,细算一身冷汗,也许七年八年,也许十年工厂就支撑不住了。

到那时候……

要想改变困境,工厂需要开源节流,可现在不管开源还是节流都做不好。

他们无法拓展国外市场创汇,也没法减少职工福利,第一代职工的儿孙们也都要尽量安插在单位里,单位岗位有限也是不堪重负。

若不是后来政府实行知青下乡,只怕压力更大。

也是因为效益持续变差,卢厂长才南下考察学习去了,希望取经改变困境的办法。

包厢内气氛有些低迷,大家吃饭都没什么声音,都在思考各自的问题。

郑应炬受不了这压抑的气氛,他也没看明白怎么回事,不禁责怪唐圆是个冷场大王。

他热情地张罗大家吃喝,想把场子热起来。

温书记却淡淡的,没理会郑应炬的自嗨,而是跟唐圆和封辰交流生态农场的事儿。

他也不知道为什么,觉得唐圆和封辰身上有一种独特的其他人没有的东西。

这不应该是乡下那个环境培养出来的,毕竟他也从乡下出来,知道贫困落后的乡下什么样儿,养不出这样大气有见识的人。

好奇,让他想深入了解。

唐圆介绍了自己大队的情况,又趁机说学外语的事儿。

温书记笑道:“这个我可以帮忙,我认识一位省大的外语教授,他早年留学霓虹,精通霓虹语和英语。”

唐圆欢喜道:“那太好了,多谢温书记。”

前世她打小就喜欢看日漫、韩剧、美剧,爷奶不像别的家长那样不许她看电视和闲书,她着实看了不老少,而人小记性好语感好模仿力强学东西快,所以她自学了日韩语,在学校学的英语成绩也很好,高中时候就能跟来国内旅游的外籍人士日常交流。

现在她想找个借口把语言关过明路。

生态农场什么的还能说自小在农村生活,自学看报纸听收音机跟着季宏岳学习,外语就不行啦。

跟唐圆聊了一下,温书记对郑应炬道:“小郑,你作为咱们厂的销售员,也应该学一下外语,回头你陪着唐圆和封辰多去大学上上课。”

郑应炬心里苦恨,面上笑得欢快,答应得也爽快,“温书记,我早就想去学习啦,就是一直忙工作没有时间,现在正好趁机去学习一下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